|
本帖最后由 nanxin 于 2011-10-24 20:07 编辑
我比巴菲特早两年投资比亚迪
i美股 不明真相的群众
为什么会投资呢?那也还得从头说起,我这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体制歧视,就是喜欢民营企业而不喜欢国营企业。大概在2007年左右,我发现汽车的销量上升很快,但汽车企业大多数都是国有企业,我就想,如果有一家民营企业做这个,在这个市场里应该会很有优势。当时已经进入这个行业的民营企业主要是两家,一家是吉利,一家是力帆,但简单地看他们的产品,基本不能给人信心。后来有一次我去深圳出差,看到高速公路边有一个广告牌,就是比亚迪汽车,看起来挺不错(因为像花冠嘛)。我也注意观察街上,果然那个蓝白标的汽车(当时还没有改成现在的BYD)出现的概率越来越高,我就想这应该不错啊。查了一下他的资料,是在港股上市。当时我正好已经把A股清仓了,就想转投港股。比亚迪和腾讯应该是我想去投资港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所以基本上港股账户开好后,我立即买入了比亚迪。成本价大概是44港元(按现在分拆后的股价应该是每股11.57港元),市盈率大概是11倍。
比亚迪当时的业务主要是三块:电池、手机、汽车。当时电池业务还是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但增长的势头已经慢下来了。手机业务增长很快,但是老告他侵权。我感兴趣的是汽车业务,但当时汽车在利润中占的比大概只有百分之二十几。在同期买入的腾讯和中石油都有不错的盈利以后,比亚迪的股价一直没有很大的涨幅,可以说是跑输大盘。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两件事:一个是比亚迪把增长最快的手机组装业务分拆上市,我也认购了一点,现在还没回到发行价。另一个是富士康和比亚迪打了一场的官司。前者没有带来股价上涨,后者带来了显著下跌。但我始终没有减持比亚迪,反而把中石油和腾讯卖了增仓比亚迪。搞到最后,我股票账户里居然只剩了比亚迪一根独苗了。然后金融海啸暴发,比亚迪也随大市狂跌,最低跌到6块(分拆后)左右,我手头的市值只剩下高峰期的45%。心里那个灰暗啊后来的事情大家大概就能猜到了,旗下的中美能源入股比亚迪,比亚迪的股价在消息公布当天就涨了一倍,之后一路上涨,最高的时候到过80多块钱。我在巴菲特入股几天后就全部清仓了,这使我完全躲过了2008年的金融海啸,所以现在还有资格在这里写投资心得。顺便也可以告诉大家一下我卖出比亚迪以后买入了什么:44.85买回腾讯0700,现在大概是150.20;8.05买入蒙牛2319,现在是22.40;2.52买入龙工3339,现在是9.64(拆股复权)。当然,这些公司我也没有持有到现在的价格。如果我继续持有比亚迪,肯定能挣得更多,但对于过早清仓,我并不后悔,这也是我对现在巴菲特的投资略存疑虑的原因。
在持有比亚迪的将近两年里面,我对自己持有的这只重仓股,基本上是无所不用其极地收集信息,想了解它的产品有没有竞争力,它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怎么样,它的管理怎么样。结果,越收集我是越发不安。首先当然是产品。每看到一家比亚迪4s店我有空都进去观察,跟销售员和顾客交流。同时我也到所有涉及比亚迪的汽车论坛里去看。用户对比亚迪的汽车评价是不高的。但对这个我倒并不是很担心,我想,象倒后镜和门把手的安装,刹车踏板的硬度这些,对中国人应该不是问题,迟早总是能解决的。同时它被另一个乐观的因素抵消了,那就是价格。稍微让我担心的是经销商的态度,好象经销商普遍对产品并不是很有信心,同时对厂方的押货要求都有点不堪承受。但这应该不是比亚迪一家的问题。但是比亚迪一直宣传的电动车,问题倒是最大的。
业界对比亚迪打的 “铁电池”概念,其实争议颇多,有人指出“铁电池”其实就是传统的锂电池的另一种描述,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也有人指出它本身的专利源其实并不属于比亚迪,而是要向供应商购买,而且专利权本身还有纠纷,等等。我也注意到,比亚迪经常发布的新产品推出计划,什么“最迟”什么时间,“最快”什么时间,“计划”什么时间,基本从来没有按时兑现过。而公众最关注的电动汽车方面的产品推出计划,更是这样,一推再推,最推出来的产品,感觉好象完全是为了应付媒体和公众的索需,而不是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第一财经周刊的这篇报道,大概就是这个感觉。那这到底是这家公司的经营管理有问题,还是仅仅是它的宣传策略有问题?如果是后者问题就不大,如果是前者,就足以让投资者不安了。
珠三角拥有可能全球一流的工业配套供应体系,我很容易就找到了几家比亚迪的供应商,其中有两个竟然是我的好朋友。但作为供应商,他们对比亚迪的采购体系评价是相当不高的,具体的我也不好说,反正比亚迪应该并没有在这方面,拥有一家阳光的民营企业应有的优势。这也相当让人担心,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成本和质量。员工对公司管理的评价,也是我非常在意的,因为这是公司管理水平最直接的反映。有一些人力资源方面的论坛,里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员工对自己公司的评价和社会上的人应聘公司的意愿。这个调查是最让我吃惊的,就是说,在这两方面,比亚迪竟然远远不如它的竞争对手富士康!现在富士康被人骂得要死,但是,在深圳,一个普通工人去应聘的话,如果能进富士康,一般他肯定不会进比亚迪。员工的评价是很好玩的,他们更认可富士康的严格和规范,而不满意比亚迪的“乱”。这个让我很震憾。我倾向于认为富士康是一家名声很糟但事实上还不错的公司。不过我也为这个判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来因为这个判断也购入了一些富士康的认购期权,这些期权在金融海啸中灰飞烟灭,因为富士康的正股从20元跌到1.5元,认购期权的价值很快就归了零!虽然如此,我觉得应该反思的只是我的交易行为,在公司判断上并没有大错。在比亚迪的投资方面,我可能犯了一些完美主义的错误。可能,在一定阶段,粗糙而野蛮生长更有生命力,可能正因为这样比亚迪的汽车销量能以每年100%的速度增长。另外的一个错误是,我开始关注比亚迪的原因,后来却被我自己忽略了,那就是体制和成本。中国制造业的核心优势是劳动力成本,也就是血汗工厂模式。但是汽车工业是个例外,基本都是全球500强和传统国企合资的,薪酬水平是较高的,工人是比较贵族的。你看汽车厂基本都在传统大城市而不在珠三角。比亚迪能用珠三角的血汗工厂模式来制造汽车,应该在相当长时间内还是有很大的成本优势。
除此之后,虽然我至今不相信比亚迪真正在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方面有优势,但正如他在传统的电池业务和手机业务方面一样,可以有生产模式和成本方面有优势,可以成为这个重要部件的供应商。所以,比亚迪应该还有很大增长潜力和市场。但就象前面说的那些,它在经营管理方面的不靠谱之处,也给它自身的发展种下了很多隐患。如果这些隐患不能及时排除,可能巴菲特也会不安的。我反正是有这种不安,所以才不敢继续持有它的股票。在前面这些问题上,哪怕我只在一项上得到非常正面的信息,我的信心也会强很多,遗憾的是并没有。写下这些并不是炫耀我的投资业绩或者自命聪明,只是想跟别的投资朋友交流一下我是如何分析一家公司的。 |
|